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务公开 > 政策规定 > 大安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大安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添加日期:2011-07-25 14:44:39 点击:1955

 

大安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区,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提升大安教育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多样性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大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全区教育事业凸显十大亮点:一是构建起了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二是投入1.3亿元,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三是解决区划调整后的300余名代课教师问题;四是2008年底“普九”债务全部化解;五是2010年成功创建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六是基本构建起了红色教育引领下的大安特色教育发展模式;七是公办职业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八是迎省教育督导评估荣获优秀等次,并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九是连续6年获得市教育局年度目标考核优秀等次;十是大安区在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作大会经验交流,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区)”。

2.大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大安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种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存在差距,学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大班额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总体不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学校核心竞争力不强,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矛盾突出。四是教师培训中心师资不足,硬件条件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五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有待提高。六是幼儿教育点多、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七是教育观念要实现从硬环境建设向软实力提升、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从均衡发展向特色发展、从注重学生整体发展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四大转变”。“均衡高位、特色发展,建设现代教育强区”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大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大安教育发展的机遇。今后十年是大安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又是难得的机遇时期。一是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三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成渝经济区西南部中心城市、 双百特大城市和“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建设现代教育强市”的目标,四是大安区被确定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区)。五是大安区东部新城建设、统筹城乡等给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大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做优基础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做实社会教育,构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5.重大战略。大力实施优先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特色发展、提升质量、全民教育战略。

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发展观念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保障优先、资源配置优先、队伍建设优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城乡统筹战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互动发展、协调发展,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

改革创新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教育管理、办学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增强教育活力。

特色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区域内特色品牌学校,实现“一校一品”,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之路。

提升质量战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量、多层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育一批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全民教育战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机制。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大力实施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障全民学有所教。

6.工作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合理规划、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原则。认真落实国家统筹城乡的意见,优化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内涵发展原则。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走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之路。

强化督导原则。加强教育改革发展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发展的保障、考核和督导机制,确保教育有序、和谐、快速发展。

    三、发展理念和目标

7.基本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满足每一位城乡居民终身学习需求。

办好每一所学校。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使每所学校各具特色,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学校之间教师配置、教学设施、公用经费、教育质量、校园环境等基本均衡,确保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上好学。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特长。

满足每一位城乡居民终身学习需求。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开放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满足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8.总体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川南区域教育高地、四川省教育强区。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办学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综合质量名列全市前茅,打造一批市区特色品牌学校。

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以上。

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协调。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满足每一位城乡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各类学校教师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明显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全面更新,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明显提高,校本研修全面深入推进,教师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和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起示范引领作用,以名师撑起名校的发展。

教育装备水平达到国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按国家标准建设各类教育功能用房和设施,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平台,配齐配足各类教学器材和实验仪器,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效衔接,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度提升。

教育发展体制充满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大安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10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幼儿园人数

7598

10970

12750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63.2%

81%

8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34257

36500

38500

巩固率

99%

99.5%

99.8%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3440

3600

3750

巩固率

98%

99%

99%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13000

15000

18000

特殊教育

“三残”儿童入学率

90%

92%

95%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50000

80000

100000

 

大安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指标

2010

2015

202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

40950

48450

5845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0.3

10.1%

11.5

12.5%

12

13.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12.1

24.3%

13.2

30%

14

40%

9.阶段目标:2013年,城乡学校基本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8%。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校标准化率达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8%。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年。

2015年,学校布局全面优化,城乡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

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建成川南区域教育高地、四川省教育强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85.2。建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四、统筹城乡教育格局

10.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破解城乡二元教育发展难题,解决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和谐。2020年,创建与大安经济社会相适应,城乡教育积极联动,学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资源配置均衡、管理体系科学,充分体现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优质高效,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区)。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把农村学校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发展农村教育,落实农村学校建设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经费,设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扶助基金。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制度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加强农科教三结合,整合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建立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联动教育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机制,城镇学校对口帮扶乡村学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互帮互学,合作共进。建立健全“强校”带动“弱校”发展机制,推行和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办学模式,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途径。

11.优化学校布局结构

布局规划东部新城学校。在东部新城开发中,科学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规划建设12所规模大、标准高的九年制学校及幼儿园,保证区域内现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增容用地,有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教育需求。

调整乡镇学校布局。合理考虑人口、生源、教育资源、交通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结合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农村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建设的实际,制定《大安区新一轮校点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继续撤并办学条件差、生源少的学校,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努力形成“高中向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集聚”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

五、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12.普及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015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重视0岁至3岁婴幼儿教育,促进早期家庭教育发展。

落实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成省级示范园1所,市级一级示范园5所,市级二、三级示范园15所。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区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落实学前教育准入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人员配备标准。严格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规范办园行为,加强收费管理,严肃查处乱收费。加强安全监管,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13.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系统,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大力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确保城乡学校配足教师并达到规定学历要求,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与水平提升评价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小班教学。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2015年,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薄弱学校及学科师资水平。实行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高质量民办学校,提供选择机会。2020年,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设施全区一体化配置。

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把特殊教育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2011年建成大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教师评优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按需施教,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给予理解关爱,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努力形成共同减负的制度和机制。要把握正确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督促和引导学校依法规范办学,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奖惩。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要优化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变更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注重身教,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4.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比例达到4.85.2,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学完国家规定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积极按规定开设选修课并逐步丰富选修课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适应课程设置方案要求的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容及方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努力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鼓励办出特色。合理布局学校校点,加强城乡薄弱高中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探索普职整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1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2020年,把大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第二或第三批项目(1000万元),力争进入国家推进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项目(3000所);把大安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竞赛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综合职业教育基地;打造特色职教园区,建成区域性职教高地,进入四川职教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行列。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现代产业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到2020年,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24.8左右,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1万人;

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要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培养。要成立校企合作机构,负责指导教学改革,协调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等工作。学校要依托企业开办专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推动大安职业教育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工学结合的办学实体。形成部门参与、连锁办学、集团运作、多方融资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增加职业学校基建经费投入,支持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并购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培养和引进一批素质好、技能强、知识面宽的“双师型“教师,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

加快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办好大安区职教中心,以此为依托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大力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16.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在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和认证体系,完善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对农民、残疾人、失业人员等接受继续教育给予资助。

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区、乡镇(街道)二级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级继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对全区继续教育与城乡居民终身学习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学习服务。整合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

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要,开展覆盖城乡的成人职业培训,实施以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历教育。组织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社区继续教育发展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计划、转岗再就业培训计划、公民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发挥党校、进修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继续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会化培训,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7.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能力为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技能。坚持全面发展,做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重视学生道德情操与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建立红色教育长效机制,推进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加强祖国语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习惯和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国防、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教育。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学生培养方法和学生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大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创业。加强毕业生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18.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

完善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行选拔性招生考试完善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证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推行能力水平测试。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化解“择校”矛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实行免试注册入学。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公开各级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政策、程序和结果,公开加分情况,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招生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落实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完善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教育质量评估专业队伍建设,实施教育质量专业监测与评估,提高评估质量。建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优势发展。改进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品德为基点、以业绩为重点,由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社会用人唯学历的倾向。

19.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树立服务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扩大高中阶段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严格校长资格制度,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校长任用制度,探索校长职业化改革。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校务会、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立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校务管理委员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2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21.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七、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22.加强组织领导。

统一思想和认识,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乡、镇长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强统筹协调,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保障经费投入。

依照《教育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教育投入职责,依法切实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满足公共教育发展的需求。

区政府研究制定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政策,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教育资金专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人专账、专款专用和封闭运转,坚决禁止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构建起“选、培、管、激”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教育人才资源。

规范用人机制。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以责选人、校有优秀”的原则,推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开展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改革试点。建立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的教师补充和进城教师公开考调制度,实行校长职级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强化组织培训。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实施“教师教育六大工程”——名校长工程、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教师全员素质提升工程、新园丁工程和“五大教师培训计划”;采取上挂下派的形式,培养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并定期举办各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造就一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学者型、专家型校长和教师。

创新管理模式。改革教师配置模式,中小学教师逐步缩减控制在编制数额以内,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配足配齐农村中小学教师,实现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互动制度。鼓励名优校长、名优教师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建立组团式支教,实行两年定期交流轮换制,实现城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推行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各项待遇。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建立起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激励人才脱颖而出、重奖“乡村明星教师”的有效机制。

25.打造特色品牌教育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东部新城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力度。落实项目建设,确保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并建立完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督查、监测、评估制度和机制。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以红色教育为引领,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认真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优化育人校园环境和人文氛围,实现环境育人;深入挖掘区域内恐龙文化、盐文化、江姐文化、牛文化,以“求真教育”、“和美教育”“阳光教育”等为引领打造一批区域内特色学校,实现“一校一品”,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6.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城区学校实现教育网络“班班通”,农村学校实现“校校通”。提高教师、学生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启动实施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项目,实现全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统一标准配备各学校功能室,并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

27.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制定大安区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学前教育条例、终身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地方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大安实际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监察监督机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教育举办者和管理者的权益。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法规的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坚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28.项目工程建设

自贡东部新城学校建设。2015年,投入资金2.1亿元,征地100亩,在北环路新建一所九年制学校。

牛佛中学迁建工程。2011年,投入资金1900万元,完成牛佛中学迁建工程。

大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2020年,投入资金2.5亿元,征地200亩,在自贡东部新城,新建大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以大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为依托,建设一个集教育教学、教研、实训、培训为一体的大安职教园区。

大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2011年,投入670万元,征地20500,新建一所大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2013年,投入资金1395万元,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办学条件的6所公办幼儿园。

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工程。2020年,投资0.3055亿元,征地50亩,新建校舍0.5万平方米及附属设施的教师培训中心

城乡学校改扩建工程。改扩建自贡市江姐中学、自贡市第三十四中学、江姐小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2020年,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改建教师周转房8.3万平方米及附属设施。

 

自贡市大安职业技术学校 Copyright © 2010-2019 www.zg5203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13-8770618 8770619  邮箱:751627672@qq.com 网站管理
学校地址: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桃花山48号
蜀ICP备11008101号 技术支持:自贡百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